科技部部长:参与创新不问出身,国有、民营都一样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等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会一开始,王志刚介绍了我国去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过去一年,我国科技事业又迈出了坚实步伐,涌现出一批以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成果,港珠澳大桥、高铁、5G等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雾霾防治、肿瘤重大诊疗设备、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等先进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同时,改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破除‘四唯’,扩大科技人员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等一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王志刚说。
今年,创新型国家建设如何加快推进?“包干制”等改革如何落实?如何提高科技成果“含金量”?如何引导科研人员遵守科研伦理?
补短板建设创新型国家
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现在距离目标实现还有不到两年时间,在哪些方面需要冲刺攻坚?“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也是个重大的任务。”王志刚认为,创新型国家应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考量。
从定量指标看,2018年,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我国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在第十七位,而到2020年的原定目标大概在第十五位左右。科技贡献率要达到60%,去年已达58.5%。此外,如研发投入、论文数、专利数、高新区等一些定量方面的指标,去年都有不俗表现。
从定性指标看,王志刚认为,判断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不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发展的动力是不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主体是不是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能,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不是更多地用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来衡量,等等。
王志刚坦言,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还有短板,如基础研究不足,创新生态、科研生态还需进一步完善。
针对基础研究短板,王志刚认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使我们必须把基础研究作为一个重点,在整个科技创新的总布局中要着重布局”。
国务院去年出台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全面部署。王志刚表示,新时代,我国进入要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摆在核心位置的阶段,基础研究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推进“包干制”改革试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这个科技界期盼已久的改革,成为本次两会的热点话题。
王志刚表示,“包干制”改革是信任为前提,对广大科技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在政策制定上,激励是导向。但是信任为前提,不能没有监督;激励为前提,还要有约束。要把“包干制”与“放管服”结合起来,“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和理念会发生变化。
王志刚透露,“包干制”改革试点有范围,将在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先试,已经选了60多家进行试点。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很多,如何推进其落地见效?“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王志刚认为,人是整个科研活动、创新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们围绕人来展开改革,让这批人能够潜心从事科技和创新活动。”
科技人才怎么评?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所怎么评?科研项目怎么评?怎么消除“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方面困扰?王志刚说,去年,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了“三评”改革,使得评价更科学;科技部与相关部门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王志刚认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落实,既要让大家知晓政策,也要做好政策协同,让“互相打架”的政策一致起来。
提高科技成果“含金量”
推动高科技创新发展,必须要解决高科技水平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何提高科技成果“含金量”,促进其转化?
王志刚表示,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很多,科技成果本身是充分条件,而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务、产业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是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把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首先得出成果,在成果方面也要分技术成熟度。成果出来后,要靠市场机制来促进转化。”王志刚说。
王志刚介绍,近年来,我国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下一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一是做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主体以及技术转移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推动符合技术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评价、管理的制度建设。此外,还要加强科技金融结合。
对于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王志刚表示,我国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8万多户,其中70%是民营企业。“参与创新不问出身,国有、民营都一样,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王志刚表示,去年,科技部与全国工商联已联合发布了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只要愿意投身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部在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都会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科研活动要趋利避害
在回答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问题时,王志刚表示,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和避免出现的坏的一面,科研活动要趋利避害。
“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问题非常重要,需要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要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求。”王志刚透露,科技部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引导和约束。“要告诉和引导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范,转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使科技人员更加理性、尊重规律、敬畏法律,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严加约束。”王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