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科技创新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重要支撑和引领力量以及发展的重要动力。”3月1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以“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这番话得到了石化界代表委员的积极响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我国存在明显短板。这些短板是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补齐所有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大力度的持续投入、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人才的积累等。当然,要加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基础研究水平。只有多一些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我们才有更强的能力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白春礼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也表示,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我国必须尽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就基础科学的发展进行调研,提炼出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所需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重塑国家基础科学体系,筑牢“地基工程”,提出未来10~20年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建议。他同时建议将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受体制机制所限,我国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成套技术的能力。科研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始终存在。我们需要全新的、从顶层设计出发的科研组织机构,将原始创新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刘中民建议通过在能源领域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工程放大和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贯通式研究体系,探索建立从基础研究到规模化应用全链条的科研与利益衔接的激励机制,培育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认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我国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依靠资源主导、投资驱动的老路,不能再在简单重复、低技术含量、缺乏创新内涵的领域内扩张。
“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每年有近2000亿美元的进口逆差,特别是高端新材料,不论是车用、医用,还是食品包装用都是进口的。相较于发达国家,短板依然十分明显,存在着精细化率低、科技投入强度低、化工产业入园率低、信息化综合集成率低等突出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就在于缺乏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化和智慧化发展,将成为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宁高宁说。